摘要:农历十月份,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节。虽然已经立冬,气温降低,天气总体还不是非常寒冷。立冬后,早晚温差会比较大,到了中午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温度会逐步升高。
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根脉。从古至今,土地都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关注的就是天气变化,盼望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我们老祖宗通过长期农耕实践,总结出很多实用的经验,并以通俗易懂的农村俗语老话的形式传承至今,指导并影响着人们的农耕生产活动。那么,农村俗语“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是什么意思?真的是这样子吗?
每年的八月七日前后,我们就会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节气。从这一天起代表着秋天的开始,而这里说的八月是农历的八月。农村老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意思是说“到了农历八月深秋季节,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大。
尤其是连续几场秋雨过后,气温快速下降,让人突然会感到犹如冬天般寒冷,人们会早早的穿上厚衣服御寒。”因此,农村俗语“八月冷”的说法,就是这样由来的。
农历九月份,这个时候天气稳定,下雨频次逐步减少,温度趋于稳定且以晴天为主,这样一来九月份就在温暖的天气下了。
人们自然不会感觉到天气寒冷,到了中午时分,气温升高,阳光洒在身上,会让人感觉到比较温暖,所以,农村民间就有了“九月温”的说法了。
农历十月份,正值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时节。虽然已经立冬,气温降低,天气总体还不是非常寒冷。立冬后,早晚温差会比较大,到了中午在太阳光的作用下,温度会逐步升高。
在有些地方,农历十月份的气温总有那么几天,温度都在20℃-30℃之间,这样的温度相对于农历十月份来说还是挺高的。这样的天气,让人瞬间仿佛回到了温暖的阳春三月,所以农村民间就有了十月还有小阳春的说法。
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农村俗语“八月冷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是人们在长期农耕劳作中,通过对天气变化的观察及日常农耕实践的经验总结。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不能简单地通过俗语老话来判断天气变化情况,我们日常还是要多关注天气预报,尤其是现在正值立冬时节,早晚温差变化较大,大家一定要注意合理安排好农耕生产活动,并注意适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