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朝距今约1000年,再好的纸张,一般也很难保存1000年。印刷术的普及度较低。活字印刷是宋朝毕昇发明的,在此之前,一般都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雕版印刷效率比较低,所以图书的制作成本较高,图书的数量本来就少。
对中国历史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宋朝以前的史料,保存下来的相对较少,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1、时代久远。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图书,大都是用纸张制作的,但纸张不易保存,宋朝距今约1000年,再好的纸张,一般也很难保存1000年。
2、印刷术的普及度较低。活字印刷是宋朝毕昇发明的,在此之前,一般都是雕版印刷,或者手抄,雕版印刷效率比较低,所以图书的制作成本较高,图书的数量本来就少。
3、时代动荡,对图书进行毁灭性破坏。
在纸张发明之前,文字一般都刻在甲骨、竹简、木简、帛之上,成本较高,能写的字数又少。但随着知识的累积和创新,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出现了百家争鸣,图书数量激增。此后图书的命运,可谓是非常坎坷。
秦始皇烧掉的书,大都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以及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但也有一部分被侥幸保存了下来,比如《尚书》,焚书之时,有个叫伏生的人,偷偷地藏了一部,放在墙壁里。
后来秦末战乱,伏生就逃到外地,等西汉建立,他又回到老家。藏在墙壁里的《尚书》丢了几十篇,只剩下29篇。
汉文帝时,他到民间征书,听说伏生这里有半部尚书,就让晁错到他家里,听他讲述全本内容,记录下来。
可惜的是,伏生是山东人,晁错是河南人,因为有口音问题,晁错只能听懂一部分,所以他记录的《尚书》,与原本差别较大。
就像《尚书》一样,那时的图书主要靠手抄,所以不同的版本,差别就比较大,比如当时《诗经》有3个版本,《春秋》的版本就更多了。
汉初的皇帝多次在民间征书,到了汉武帝时,专门设置了藏书机构——太史,司马迁和他父亲司马谈,就是充分利用了太史的藏书,最后写成了《史记》。
公元23年,王莽政权覆灭,皇宫中的图书被焚烧。
东汉时期,皇帝再次从民间征书,皇宫中藏书的地方,改为东观和仁寿阁。汉明帝命令傅毅、班固等人,根据刘向父子编订的《七略》分类整理,编成了《汉书·艺文志》。
东汉末年,社会动乱,董卓强迫汉献帝迁都到长安,军人在宫中大肆抢掠,他们把帛书当作帐子和包袱,运到长安的书,还有七十多车。此后长安也沦为战场,这些书被一扫而光。
220年,曹魏政权建立,曹操父子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开始从民间征集图书,专门找人分类整理。
西晋初年,在河南汲县的一个古墓中,发掘出来一大批古书,共有两万九千九百四十五卷,这让当时的文化人眼前一亮。
可惜的是,不久就遇到“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洛阳成为一片废墟,皇家的图书也荡然无存。
317年,东晋建立之后,又开始在民间收集图书,有人还专门做了统计,有三千零一十四卷。以后北人南迁,也带来一些图书,比如东晋末年,刘裕攻占长安的时候,曾经从后秦的府藏中,收集到四千卷古书。
到了公元431年,秘书监谢灵运就编成了新的《四部目录》,已经登记到了六万四千五百八十二卷。
齐朝末年,战火燃烧到藏书的秘阁,又受到很大的损失,不过大部分图书还是保留了下来。
到了梁朝初年,秘书监任昉在文德殿集中整理图书,除了佛经以外,据他统计,共有两万三千一百零六卷书。
此后梁元帝将文德殿的藏书,以及他在建康收集到的藏书,总共七万多卷,运到了首都江陵,两者加起来,就有十四万卷。可是在555年,当他被西魏的军队包围时,下令将十四万卷藏书全部焚毁,史称“江陵焚书”。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又开始在民间收集图书,他规定图书在抄录之后返还,并且提供一卷书,就发一匹绢作为奖励,重赏之下,共搜集了3万多卷图书。
为了以防万一,隋炀帝下令将每一本书都抄50个副本,并且在洛阳专门建立观文殿作为藏书之用。
可是,隋朝末年,王世充攻占洛阳,将所有的图书装船运到长安。但是过三门峡的时候翻了船,大多数图书都被水冲走了,只剩下十分之一。
唐朝初年,又开始了新一轮图书搜集工作,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收集到的书有一万四千四百六十六部,共八万九千六百六十六卷,还不如梁元帝收集得多。
唐朝末年,再次经历社会动乱,图书的命运,可想而知。
因为历史动乱不断,图书的命运也跟着一起浮沉,一直到了宋朝,随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技术进步,印刷书籍大量出现,此后虽然也经历多次战火的洗礼,但因为图书的数量多,总有一些能保存下来。
【相关文章】
★ 葡萄春季如何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