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葡萄酒里面出现“渣滓”是葡萄酒成熟的标志,此时的酒结构更平整,口感更醇厚润滑。只不过由长期存放导致的“渣渣现象”并不常见,一般是至少存放8年才会出现少量的“渣滓”,所以陈年葡萄酒在喝之前,一定要醒酒,防止渣渣进入酒杯中。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每天基本都是公司(学校)、食堂和家三点一线,偶尔逛超市买东西,恨不得把一个月的都买好。
尤其是酒,一买就是好几箱。
因为酒是酒精液体,除了啤酒外,白酒、葡萄酒的保存时间都很长,所以短时间内不用担心变质问题。
而且酒水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率很高,自饮、待客、炒菜等场合都用得上,在家里多存点有备无患。
只不过我们平时工作太忙,有时候买好的酒忘了喝,等拿出来时发现里面的酒液有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葡萄酒,发现酒液里面有“渣滓”,那么里面的酒坏了吗?
此前我看到葡萄酒有“渣滓”,被我毫不犹豫地一扔,为何行家说:可惜了?
所以别造谣了,判断是否变质看“它们”。
我们平时家里用的蚝油放久了,瓶内就会有很多白色的沉淀,这时我们会认定坏了,应该直接扔掉。
于是有人以此类推,认为同样带有颜色的葡萄酒也坏了。
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今天行家来解密,发现原来是这么回事。
“渣滓”是什么东西?
白酒属于蒸馏酒,酒体纯净透明,不会出现沉淀。
葡萄酒是用葡萄果肉酿造出来的发酵酒,导致葡萄酒里面本身就有沉淀物。在存放过程中,它们与葡萄酒中不稳定的物质反应,从而生成“渣滓”:结晶。
尤其是刚新装的葡萄酒,里面含有大量的不稳定物质,而且不容易与葡萄酒融合,导致拉低酒液的口感度。
但是随着长期存放,两者反应生成结晶,从而使得葡萄酒更加纯净。
由此可见,葡萄酒里面出现“渣滓”是葡萄酒成熟的标志,此时的酒结构更平整,口感更醇厚润滑。
只不过由长期存放导致的“渣渣现象”并不常见,一般是至少存放8年才会出现少量的“渣滓”,所以陈年葡萄酒在喝之前,一定要醒酒,防止渣渣进入酒杯中。
关于醒酒,常规的醒酒方式就是用醒酒器醒酒。
一般将酒倒入静置20-30分钟即可,为防止醒酒不彻底,在杯中也可以摇晃酒杯,完成杯醒,双管齐下,效果更明显。
有的人选择直接静置醒酒,等沉淀积在瓶底再喝也是可以的,只是时间更长些。
不管用哪一种方式,都讲究适度,醒过了和没醒够都会影响口感。
“渣滓”除了来源于存放过程,还来源于酿造过程
葡萄酒在酿造的过程中,会生成酒糟沉淀物。
大部分情况下,厂家会在装瓶前就将酒糟与酒液隔开,所以成品酒中很少见到。
但是酒糟里面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所以一些大牌的优质葡萄酒厂家会利用酒糟,让它与酒液多待一会儿,处理得当就能让口感更好。
即便如此,厂家在把酒液从发酵桶转移到橡木桶中时,也会去除酒糟,所以无论葡萄酒品质如何,装瓶后的葡萄酒中的渣渣很少。
“渣滓”的类型
颗粒状沉淀:
一般出现在陈年葡萄酒中,是里面的色素跟单宁发生氧化反应,从小分子变成大分子析出的过程,常出现在葡萄酒瓶底。
晶体状沉淀:
在低温,或者酒精浓度高的情况下,原本溶于葡萄酒的酒石酸逐渐析出形成的沉淀,经常吸附在木塞和内壁上。
“渣滓”有害吗?
答案肯定是无害的。
而且它里面含有丰富的有益物质,弄出来后还可以 用于煲粥等等。
判断葡萄酒是否变质看“它们”
既然有“渣渣”不是变质,那真正的葡萄酒变质又是如何的?
第一,漏液
若是酒瓶塞,或者我外面的酒标有被浸湿的颜色,那么可以说已经漏液,而且一旦漏液,说明里面的酒已经发生氧化反应,酒液基本可以断定坏了。
记住:
若是瓶塞只有内部有酒液的痕迹,不能100%说明酒液漏液,因为葡萄酒是横放保存的,里面的酒液会跟其接触。
但若是瓶口外面的都湿了,加上酒标也变了颜色,就说明已变质。
第二,静置的葡萄酒出现大量气泡
瓶内的气泡是二氧化碳,是瓶内残留的少量酵母与残渣反应的生成物。
少量影响不大,但若是大量,说明酒坏得差不多了。
第三,熟透的果香味
葡萄酒原有的果香是很纯粹的,但一旦香味变成熟透的果实味道,酒基本变质了。
相信看到文章的末尾,大家已经明白了葡萄酒里面的“渣渣”了,以后看见千万别一股脑地把酒扔了,简直浪费酒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