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红色经典人物事迹:为红军“带盐”的故事、“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半条被子”的故事、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半截皮带”的故事、杨靖宇的故事、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将军和夫人当农民的故事、焦裕禄的故事。
100年筚路蓝缕,100年风雨征程。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克服千难万险,不断开创新的辉煌。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来时的路。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在威逼利诱下坚贞不屈;
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在枪林弹雨里改天换日;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在国家建设中身先士卒;我们不能忘记,共产党人在荣誉利益前云淡风轻……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党史、用党史,多次到访“红色圣地”。
在不同场合谈感悟、讲故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来都是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时光记忆,或是陈望道墨汁作红糖的甘之如饴,或是郭永怀以身护家国的执着坚毅……
都是由一个个或琐碎细小或雄伟恢弘却都同样可敬可爱的片段串联而成,引人敬仰,教人追思。只有去了解与探寻这些光阴里的动人故事,才能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我们无法忘记
我们从未忘记
我们不能忘记
为红军“带盐”的故事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内军民们各种生活物质奇缺、食盐断绝。为了盐,井冈山根据地军民上下一心,患难与共。
当地群众把从舌尖上攒下的食盐,千方百计地送上山去,当时担任井冈山茅坪乡妇女委员会委员的聂槐妆把盐化成盐水,把新棉夹衣放进盐水中,待衣服充分湿透后再把它烘干,穿在身上成功把盐送到红军手中;
受伤的军长张子清,受伤左腿发炎一直红肿到小腹,却把组织上分给他食用和洗伤口的盐全部送给了别的伤员。
1928年的冬天,红军把缴获的一些食盐,分发给了根据地的群众,曾担任过遂川县新遂边陲特别区工农兵政府主席的贫苦农民李尚发在防务委员会领到一瓢食盐,拿回家放在一个小瓮内,舍不得吃。
藏在茨坪自家屋后的一棵老杉树下的树洞里,一直保存到全国解放。这些为红军“带盐”的故事令人感慨。这些“带盐”人,为真理“代言”,为人民幸福生活“代言”,如春草不屈,铺下通向新中国的块块基石。
“只点一根灯芯”的故事
中央苏区时期,中央机关领导“每天节约二两米,使前方红军吃饱饭,好打胜仗”,群众传唱“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访贫农”,生动体现了共产党人的优良作风和艰苦奋斗精神。
按照规定夜晚办公可点三根灯芯,可毛泽东同志带头勤俭节约,只点一根灯芯,在昏暗的油灯下写出《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光辉著作。
背着金条乞讨的故事
“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走山路打灯笼。”在江西省兴国县,至今传唱着这样一首山歌。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正是歌曲中的原型之一。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
身上背的金条和银元首饰,足够他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但他宁可化妆成乞丐,哪怕饿晕、身患重病,都不肯将手伸向公款。
只因他始终坚守一个信念,这笔钱是党的经费,比生命还重要。我们只有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才能应对“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才能正确处理公私关系、破除“四风”顽疾。
“半条被子”的故事
一条棉被,剪成两半,永不放弃,永远相连,记录着红军战士与老百姓之间的亲密感情,象征着共产党和人民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的鱼水深情。
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三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
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半条被子”故事里的女红军临走时对徐解秀说:“以后解放了和平了还会到这来看你们,买床新的被子给你们。”女红军最后还是没能来,但是给老百姓送新被子的承诺,共产党人做到了。
一个军需处长的故事
他为了别人的温暖,把棉衣让给了战友;他为了别人能走出雪山,自己却永远留在了山上。长征过雪山途中,有个同志穿着单薄的旧衣服被冻死,指挥员让把军需处长叫来。
想问问他为什么不给这个被冻死的同志发棉衣,队伍里的同志含泪告诉他,被冻死的这个同志就是军需处长。管被装的宁可自己冻死也没有自己先穿暖和一点,这是多么崇高的思想境界!觉悟看似无形,关键时就会显现出强大力量。
“半截皮带”的故事
在艰难的长征途中,红军战士每天面临死亡威胁的不只是敌人的飞机大炮和围追堵截,也不只是自然条件的极度恶劣,还有缺衣少食的重重困难。在漫无边际的草地里,没有足够的粮食,不得不吃野菜,甚至煮皮带充饥。
红四方面军三过草地的时候,一个战士叫周广才,他这个班原来14个人,牺牲到最后剩7个人,7个人都靠吃皮带维持生命,前6个人的皮带都吃完了,开始吃他的皮带了。
当吃到皮带第一个眼的时候,他很伤心,央求大家说,不要再吃了,这个皮带是战利品,能不能留下来,把它作为战后我们的一个见证?在他的央求下,大家没有把这个皮带吃了,就保留了下来,后来他在这个皮带上刻了几个字,叫“长征记”。
所以,半截皮带反映了长征的这段艰苦岁月,见证了红军广大指战员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后来,这个红军连队一直赓续着半截皮带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铁一般信仰。
杨靖宇的故事
一座东北边陲小城,因一位英雄而得名。1940年,抗日英雄杨靖宇在这里壮烈殉国。为了纪念这位著名抗日将领,当地政府将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革命就像一堆火,看起来很小,可燃烧起来能烧红了天,照亮黑夜。
革命不管遇多大困难总会胜利的!” 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杨靖宇将军领导抗日武装冒着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同数倍于己的敌人浴血奋战,牺牲时胃里全是枯草、树皮、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其事迹震撼人心。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杨靖宇将军为打击侵略者,为民族解放血洒疆场,谱写了波澜壮阔、气吞山河的英雄史诗。
英雄母亲邓玉芬的故事
这是一个平凡女人的故事,这是一个伟大母亲的故事。抗日战争中,邓玉芬舍家纾难,接连失去6位亲人。
她的家成为八路军和伤员的经常性住所,她把战士们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为他们烧水做饭、缝补衣服,为伤员接屎接尿、喂汤喂药。
战士们都知道在密云的猪头岭有一个家,家里有一位坚毅、善良的邓妈妈。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中国人民胜利了。邓玉芬眼噙泪花,告慰九泉之下的亲人,咱们胜利了!
临终前,她嘱咐公社干部和亲戚:“把我埋在大路边,我要看着孩子们回来。”现在,位于张家坟村的英雄母亲广场,邓玉芬的花岗岩雕像巍然屹立。她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却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将军和夫人当农民的故事
1957年,甘祖昌将军向组织申请回老家江西省莲花县当农民。作为妻子的龚全珍选择跟着丈夫回乡,在乡村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几十年。甘祖昌、龚全珍夫妇的事迹,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精神的生动写照。
当上少将两年后主动请辞回乡务农,29年间将七成多的工资捐出建设家乡……甘祖昌“不当将军当农民”,他的夫人龚全珍一生以丈夫为榜样,倾力教书育人、扶危济困,如今已98岁高龄依然竭尽所能帮扶困难群众。
“人生,各自选择自己的路。我选了物质生活简陋,而精神生活富裕的路。”这是龚全珍老人在日记中写下的话。
焦裕禄的故事
焦裕禄,一个让人不能忘怀的人。1962年,他担任兰考县委书记。
到兰考的第二天起,他就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在一年多时间里,拖着患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遍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他身先士卒,带领全县人民封沙、治水、改地;他带头查风口、探流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
他率领干部顶风冒雪访贫问苦,为群众送救济粮款。由于经常肝痛,他直不起腰,但仍用手或硬物顶住肝部,坚持工作下乡,直至被强行送进医院。他临终唯一要求是“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
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中国共产党为有这样的干部而骄傲,中国人民为有这样的优秀儿女而自豪。他的事迹感动一代代国人,成为一面飘扬了半个世纪的鲜艳旗帜。
【相关文章】
★ 美团钱袋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