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眼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电脑屏幕上波纹的样式,与显示器成像原理、时间、参数设置、手机镜头参数、手机镜头设置,以及人眼构造都有很大关系,想要分析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具体设备、具体现象、具体分析。
很多朋友在使用手机拍摄电脑显示器画面时,会透过手机的镜头看到电脑显示器屏幕上会出现波纹,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本篇文章结合显示器的显示原理,来说说与其相关的知识。
逐行扫描
说到“使用手机镜头拍摄电脑显示器屏幕画面会出现波纹”这个话题,就不得不提到显示器的扫描方式,而显示器的扫描样式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逐行扫描”。
我们肉眼所看到的电脑画面虽然是个整体,但在转换成人眼所看到的画面的过程中,它是“逐行变化(扫描)”的,只不过变化的速度足够快,人眼分辨不出来而已,但手机的镜头不同,大多数手机早就采用了数码技术。
镜头扑捉静态或动态画面的精度特别高,当手机镜头捕捉的画面快于显示器屏幕的刷新频率时,手机的镜头就可以捕捉到屏幕上以“逐行扫描”样式显示的波纹。如下图:
上图中横纹是显示器出了问题,而斜着的横纹就是所谓的“逐行扫描”波纹,当手机镜头捕捉画面的频率高于刷新率时,就会透过手机的屏幕看到显示器屏幕上的“逐行扫描”波纹,这种波纹一般是从上至下显示,非常有规律,且频率相同。
隔行扫描
前文中提到了“逐行扫描”显示的波纹样式,而另一种透过显示器看到的波纹是杂乱,交叉的,这与显示器的屏幕扫描方式有关,这类显示器采用的是“交叉扫描”,也被成为“隔行扫描”。
虽然这种扫描方式在人眼看来与“逐行扫描”没有区别,但这是因为扫描频率高于人眼识别的24帧(视觉暂留现象发生的基数,但刷新率与帧数并不对等,完全是两回事),但手机镜头不同。
捕捉的画面变化远远高于人眼,所以就会出现交叉样式的波纹,但这类显示器已经很少能够见到了,只能通过扫描方式来参照前文中插入的“逐行扫描”波纹来想象波纹样式。
而这还涉及到一个名为“莫尔条纹”的现象,简单点说就是旧图刚消失、新图刚显示,人眼会存在一个短暂的过渡期,因为图片切换是紧挨着的,且是以恒定的角度和频率进行转换(逐行扫描或隔行扫描)。
人眼被欺骗了,无法识别切换的间隙,也就产生了所谓的“莫尔条纹”现象,但这种现象一般无法通过人眼在显示器屏幕上发现,但假设手机的镜头是人眼,因为手机镜头捕捉画面的精度要高于人眼,人再通过手机的镜头就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以前文中的动态Gif为例,这种现象就是显示器显示图像的方式,也就是扫描方式,镜头捕捉到这个变化之后,基于屏幕上图像的转变,亮度也会发生改变,虽然人眼无法看到图像切换的短暂瞬间,但手机的镜头可以,而这个切换的边界,就是波纹。
显像时间
说到显像时间,这就有点科幻了,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记得以前的老式显示器,采用“荧光粉”显像的显示器,也就是CRT显示器。如下图:
CRT显示器的显像原理与后来出现的所有液晶显示器完全不同,它的现象原理是利用电子枪作用在石墨高压电极上,然后在从电极上放出电子束,最终作用在荧光粉涂层上,达到显像的目的。
这个过程说起来虽然缓慢,但发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虽然这个时间很短暂,且人眼无法分辨,但却可以被机器捕捉到,而问题的关键就在这。
人眼可以通过手机镜头看到显示器上的波纹,主要就是因为以逐行或隔行扫描的显示器显像需要时间虽然这与显示器的刷新率有关,但同时真正影响波纹是否会出现的是显示器自身的成像原理和显像时间。如下图:
上图中手机的镜头拍摄画面可以设置为“30FPS”和“60FPS”,不管使用哪一种帧数的参数进行拍摄,都可以发现CRT显示器上非常明显的波纹,但如果用来拍摄采用了LED、LCD的显示器,哪怕显示器的刷新频率设置为30+Hz,也只能看到很浅的波纹。如下图:
因为是套娃拍摄的图片,略有些模糊,分别采用了华硕的笔记本电脑屏幕(LCD或LED,屏幕材质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属于这类屏幕)、IQOO 品牌手机的拍摄镜头,以及额外一部套娃拍摄画面的手机,很明显就能看到细微波纹(显示器屏幕刷新率略低)。如下图:
但本文要说的是,是否能够看到波纹,虽然与手机镜头拍摄画面时设置的FPS值有关,但也与电脑显示器的显像时间有关,LCD、LED的显示器屏幕波纹几乎不可见,只有老式CRD的显示器才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波纹。
快门频率
“快门频率”也可以理解为“快门速度”,老式手动变焦的快门速度甚至可以设置的非常慢,而大多数数码相机的快门速度都在1/1000秒之内,手机的镜头就属于数码相机的一种,这个快门的速度远远高于屏幕刷新的频率。如下图:
所以,在通过手机镜头看屏幕、拍摄静态照片时,就会像前文中提到的“细微花纹”,如果镜头的快门速度可以自由设置,只要设置的低一些,拍摄的显示器画面就不会出现波纹了。
结束语:人眼通过手机屏幕看到电脑屏幕上波纹的样式,与显示器成像原理、时间、参数设置、手机镜头参数、手机镜头设置,以及人眼构造都有很大关系,想要分析波纹是如何产生的,必须具体设备、具体现象、具体分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