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31岁的赵曙即位为帝,是为宋英宗。即位之后的赵曙呢,仍旧对政事兴趣不大,竟提出了要为仁宗守孝三年,军国大事都交给旧臣韩琦。
公元1032年,这一年,按干支纪年法算呢,是农历壬申年。
这一年,是北宋宋仁宗赵祯明道元年,也是契丹辽兴宗耶律宗真景福二年,还是夏国王李元昊显道元年,日本后一条天皇长元五年。
这一年,宋仁宗赵祯的生母李宸妃逝世。著名的理学家,也就是程门立雪中杨时的老师程颐的哥哥,程颢降临人世。
党项族首领,夏国王李德明逝世,其子李元昊即位。在未来,他将会成为西夏帝国的开国皇帝。
辽兴宗耶律宗真刚在位一年,其子耶律洪基,也就是未来的辽道宗降临人世。
中原大地风云变幻,许多年长的人匆匆离世,新一代人,纷纷降生。而也就是在这一年,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赵曙呱呱坠地,降生在了开封宣平坊宅。
赵曙刚出生时,初名为赵宗实。他的爷爷商王赵元份,乃是宋太宗赵光义第四子,宋真宗赵恒四弟。他的父亲,乃是宋仁宗赵祯的堂兄濮王赵允让。他便是赵允让第十三子。
按理说,赵宗实虽是皇家子弟,但并不是皇帝赵祯的儿子,既然不是皇子,那基本上就宣告和皇位没什么关系了。
但事情的发展总是那么出乎意料。宋仁宗赵祯,得了老爹宋真宗赵恒的真传。儿子的存活率,低得离谱。
真宗赵恒,生有六子。除了赵祯,没有一个能长大成人。
而仁宗赵祯同样也好不到哪里去,一直到二十五岁还膝下无子,赵祯急于培养继承人,也不等儿子出生了,决定从宗室子弟中选拔继承人。年幼的赵宗实被他选中了。交由仁宗之后曹皇后抚养。
不久后,赵祯的长子赵昉出生,但当日便夭折。直到公元1039年,赵祯的二子赵昕和三子赵曦相继出生,我们的赵祯同志二话不说,便把赵宗实送出了宫。
但还没高兴多久,公元1043年,赵昕凉凉,赵曦也白白了。赵祯差点没晕过去,之后赵祯所有的孩子都是女儿,这下没办法了,绝望的仁宗只得考虑再把赵宗实接回来。
这下赵宗实可火了,你TM的玩我是吧?我好歹也是个大活人,在你这像个货物一样,你想买就买想退货就退货,你以为你是谁?
呸呸呸,赵宗实当然没那胆子。虽然他明面上没有半句怨言,但还是以各种理由推辞入宫。也许在某些人看来,皇位珍贵无比,为了皇位,他们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但在某些人看来,作高高在上的皇帝,倒还不如作一个悠闲自在的普通人。赵宗实就是这样的人,他对皇位并没有任何的渴望,他也不想卷入大宋的政治漩涡。
恰巧此时,赵宗实的父亲赵允让去世,赵宗实以为父亲守孝的名义,就是不肯进宫。赵祯那急的呀,又是封王又是封官又是苦口婆心地劝,赵宗实就是不想进宫。
直到公元1061年,赵宗实的守孝期已满,这下他终于没借口了,无奈只得服软入宫。于公元1062年被立为了皇太子,改名赵曙。
次年,公元1063年,宋仁宗赵祯驾崩,31岁的赵曙即位为帝,是为宋英宗。
即位之后的赵曙呢,仍旧对政事兴趣不大,竟提出了要为仁宗守孝三年,军国大事都交给旧臣韩琦。
这个提议很快便遭到了全体大臣的反对抗议,无奈的赵曙只得收回成命。但他马上又生一计,他尊自己的养母,即仁宗之后曹皇后为皇太后,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
人家曹太后本来也没打算也垂帘听政,这下倒硬是被赵曙请来了。
之后赵曙经常生病,政事全由曹太后处理。这下就出现了一个十分奇葩的现象,赵曙三十几岁,正值盛年,居然还由太后垂帘听政。
幸好这个曹太后比较听话,待到赵曙病愈,便主动撤帘还政。不然事情还不知道会闹到何等地步呢。
从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到现在,悠悠的北宋帝国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岁月。
开国之初太祖赵匡胤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到如今改革的弊端也已展现出来,那便是著名的三冗问题,老前辈仁宗赵祯曾发动庆历新政意图强国富兵,但很快便失败了。
三冗问题依旧困扰着大宋王朝。
亲政之后的赵曙向执政宰辅们提出了裁救积弊的问题,征求大臣们的意见;还下诏将各品级官员的转迁年限加以延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冗官”现象给朝廷财政造成的压力。
可见,赵曙尽管对政事并无太大兴趣,但总体而言,这个年轻人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的。
但可惜由于他仅仅在位四年,英年早逝,改革力度也不大,这一点小动作不可能就能帮大宋走上强国富兵之路,不过赵曙想有作为的初心,还是值得肯定的。
那除了即位之初不断生病,推辞朝政,以及亲政之后做的一番改革,四年中余下的时间里,赵曙还干了些什么呢?
首先呢,是对已故父亲赵允让的称呼。以王珪为首一部分人认为,赵允让是赵祯的堂兄,赵曙是赵祯的养子,应该称呼赵允让为皇伯。
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尽管赵允让是赵曙的亲生父亲,但他并不是皇帝,赵曙继承的是赵祯的皇位,赵祯的江山,认赵祯为父,可以显示赵曙即位的合法性。
但以欧阳修、韩琦为首的另一部分人却认为,赵允让是赵曙生父,不称其为皇考(皇帝父亲),成何体统?
就这样,两边人天天吵天天怼,轰轰烈烈地闹了一场认父风波,史称濮议之争。最后怼来怼去没个结果,还得由曹太后下诏,支持欧阳修韩琦一方,赵曙才正式称已故父亲赵允让为皇考。
接下来,赵曙干了唯一一件名垂青史的事情,他命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也就是小时候砸缸那位同志,编撰了著名的《资治通鉴》。在史学界获得了极高的地位。
以上,便是赵曙同志在位期间所做的事。他仅仅在位四年,在政治上实在难以做到有所作为。
他虽是一个无心富贵无心政事的皇家子弟,但总体来讲还算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四年的执政生涯,他尽管没有将北宋推上强国富兵之路,脱离三冗之泥潭,但还是兢兢业业地守在皇帝的位子上,没有犯过太大的过错。
他不是治世明君,但也绝不是一个昏君。但由于他在位时间短,政治上没有什么大作为,他由此成为了北宋最为冷门的皇帝。他的庙号英宗,与其理解为英明神武,倒不如理解为英年早逝。
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在位仅四年的赵曙因病驾崩,年仅35岁,庙号英宗。太子赵顼即位,是为宋神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