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风·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都说现代网友脑洞挺大,其实咱们的老祖宗脑洞也不小,随便举几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当年杜甫写了首名为《严中丞枉驾见过》的妙诗,其中有一句“问柳寻花到野亭”,注意此处诗圣是在写野外的美景,但到了明代,兰陵笑笑生却凭此句发明了成语“寻花问柳”,意思完全歪了。
再比如当年苏轼写了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后一句是“花有清香月有阴”,东坡明明就是春夜在花园散了个步,摆明了是首写景诗,结果这前7个字却成了专门形容男女闺房的金句。
这两个例子,一个将野外亭子里的花朵和柳树比作除妻子之外的其它女子,一个将“春宵一刻”引申,贴切得让人无法反驳,以致现在很多人都忘记了诗的原意。
与这两个词句相比,笔者这个成语的诞生更是有些无厘头了,它就是很多人经常挂在嘴边的:逃之夭夭。
这个成语的意思大家都明白,笔者目前发现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末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中,是否是冯梦龙发明不得而知,但它的出处却很明显,它来自一首2000多年前的洞房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这首诗出自《诗经》,是一首祝贺人新婚的洞房诗,曾在民间广为流传。
和很多先秦诗一样,全诗通过反复咏叹的方式,表达了对位新娘的美好祝福。诗可分为三节,首节“夭夭”是形容桃花怒放的样子,“灼灼”是形容花朵鲜艳的颜色,“华”是通假字,意思是“花”。
后两句中“之子”就是说这位新娘,这位新娘嫁到夫家后当宜室宜家。
第二节变化了几个字,“有蕡其实”是果树结了不少果子,这其实就是祝新娘早生贵子。
第三节“其叶蓁蓁”是指叶子繁茂,一样是希望新娘为夫家开枝散叶。
这首诗中不用一个“喜”字,却句句都是吉利话,通过对桃花、桃子、桃叶的比兴,写出了对新娘的美好祝福,不但语言十分精炼,而且充满了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更难得的是,以桃花喻美人的写法,也是自此诗才有的,后来崔护的“人面桃花相映红”等句,都是受此诗影响。
咱们的老祖宗会由“桃之夭夭”想到“逃之夭夭”自然不会是随便瞎编,那这么改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目前比较让人能接受的说法有这两种:首先这个“夭”字从字形上来看,下面是人在垂手奔跑时的样子,上头的一撇像是一把利箭在追逐着,这样一想可不就是在逃吗?
其次从意思上来说,“夭”字有两个截然不同的意思,一为本指草木茂盛美丽的样子,二为摧折、屈折,本来茂盛的草木,都吓得屈折了,那人大概就只能逃之夭夭了。
一首2000多年前的洞房诗和一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体现的是咱们古人的可爱和想象力,只能说老祖宗在创造成语时脑洞也确实是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