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以前,我国是没有这种花蚊子的。它起源于东南亚,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传入我国,并火速建立起自己的一席之地。花蚊子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不过北方分布较少,比较容易控制。从东到西,以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为界,界限以南地区的花蚊子密度更高。
夏天一到,令人深恶痛绝的花蚊子也卷土重来了。这种蚊子以前在我国根本不存在,它到底是从哪来的,我们又能怎样消灭它?
花蚊子是白纹伊蚊的俗称,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亚洲虎蚊”。白纹伊蚊属于双翅目蚊科,体色呈褐色、黑色,分布有白色斑纹,攻击性非常强。
白纹伊蚊喜欢栖息在阴暗、避风的区域,虫卵具有极强的抗寒能力和生命力,极易传播和扩散,是过去20年间全球扩散速度最快的百种物种之一。
在以前,我国是没有这种花蚊子的。它起源于东南亚,随着海上贸易的兴起传入我国,并火速建立起自己的一席之地。
花蚊子在我国有着广泛的分布,不过北方分布较少,比较容易控制。从东到西,以辽宁、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西藏为界,界限以南地区的花蚊子密度更高。
在世界范围内,花蚊子也有着广泛的分布。比如意大利,是这类蚊子在欧洲分布最多的国家之一。如今,花蚊子的足迹已经遍布70多个国家。
花蚊子之所以能席卷世界,跟虫卵的特性有很大的关系。其虫卵有耐干燥的能力,并且能通过滞育的形式克服不良环境。
虫卵孵化与幼虫生长,跟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尤其是气温。当遇到干燥、寒冷的冬天,虫卵进入滞育状态;等气候温和、有一定积水时,这些滞育卵便会开始发育。
当然,如果只是蔓延全球,还不足以说明花蚊子的危害性,它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威胁,才是重点。
花蚊子攻击性强,也是登革热、黄热病、基孔肯雅热等疾病的传播媒介之一,给人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已经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全民公敌。
登革热是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感染后,患者会出现持续发热、头痛、关节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019年登革热疫情爆发,孟加拉国卫生部门10月21日公布数据的数据显示,当国患者达到9万多人,其中有104人死亡。
登革热无法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只能由虫媒传播,而花蚊子,正是这种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
花蚊子具有吸血对象广泛、分布广等特点,大大增加了登革热等疾病传播的可能。雌蚊叮咬了携带病毒的病人/动物后,病毒会在体内增殖,通过蚊子吸血传给健康的人。
花蚊子可终身携带和传播病毒,更可怕的是,它们能够将病毒传递给后代。也就是说,感染病毒的花蚊子,其繁殖的幼虫天生就携带同种病毒。
前文提到,花蚊子的卵有“滞育”的特性,这个能力不仅帮助它们繁衍存续,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助长了疾病的传播。
值得一提的是,雄蚊虽然不吸血,但如果它们身上携带着病毒,也可以通过交配传递给雌蚊,雌蚊在吸血时便会将病毒进行传播。
哪怕不携带病毒,花蚊子也是足够令人厌烦的。它们的叮咬凶猛异常,比普通蚊子更“毒”,引发皮肤红肿并带来剧烈瘙痒,可能带来皮炎等后果。
花蚊子是半家蚊,大多孳生在居民点以及周围的积水容器中,这些容器包括但不限于缸、盆、轮胎等等。
孳生点离人类近,而花蚊子会吸食人血,且全天都有吸血现象。这样一来,人类就更容易受到这些蚊子的骚扰,身上时不时肿起“红包”。
花蚊子甫一出现,就让人们如临大敌。对于这种既困扰人类生活,又助长疾病传播的昆虫,很多人都想除之后快。
防治花蚊子的传统方法是清洁盛水容器、对孳生地投放药物、安装防蚊闸,还有生物防治等方法,也有科学家在探寻更好的灭蚊方式。
2019年,《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显示,一项在我国开展的田间试验基本根除了花蚊子。
中山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热带病虫媒控制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带领团队结合了“辐射绝育”和“沃尔巴克氏体”共生菌两种方法,进行试验。
研究团队让花蚊子感染了一种新型共生菌,该共生菌结合了3种沃尔巴克氏体菌株,基本不会出现在野生种群中。
花蚊子感染共生菌后,团队又对其进行适当的辐射,用以保障试验效果。之后,团队在广州进行田间试验,释放了几百万只这样的蚊子。
结果相当喜人,在田间试验中,试验区域的花蚊子基本被清除。试验成功后,这项技术也投入到实际应用中。
奚志勇团队跟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展开合作,将技术进行推广。此外,其他国家,如新加坡,也在用这项技术控制花蚊子的数量。
需要注意的是,奚志勇团队的方法仅针对花蚊子,不会影响到其他绝大多数的蚊种;并且作用范围是人类居住范围内,而不是连带清除野生环境的花蚊子。
花蚊子不仅让人感到不适、给人类生活带来困扰和不便,还会传播登革热等疾病,造成巨大的人财损失。灭蚊技术的更新与应用,可以大大地改善这种情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