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长要特别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单位。因为有些维生素D补剂产品会以“微克”(μg)为单位,家长可以按照:1个微克=40个国际单位,这样来换算清楚,再给宝宝补充,避免造成宝宝摄入的维生素D量错误。
很多家长以为影响孩子长高最重要的营养素是钙,所以忙着给孩子各种补钙,却不知道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即使钙充沛,依然会影响宝宝长个子。
这是因为维生素D的主要作用就是调节钙和磷,促进小肠内钙、磷的吸收,从而促进骨骼的钙化。骨骼生长其实就是家长说的长高,所以,在长高这件事上,维生素D和钙都很重要,两者缺谁都不可以。
维生素D是唯一一个能通过人体自身合成,但仍然需要额外补充的维生素。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率为12.5%,不足率为43.7%,学前及青少年缺乏率为44.4%,不足率为38.9%,
其一、晒太阳获取维生素D存在不确定性。
虽然晒太阳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季节、纬度、肤色、年龄、空气污染情况等,都会影响紫外线和皮肤亲密接触的程度,进而影响维生素D的合成情况。
想想夏天你注重防晒就是阻挡它合成,冬天部分地区缺乏紫外线照射,那么维生素D也就几乎停止了。而且现在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宅”家时间都大于户外时间,这些都不利于通过晒太阳方式获得维生素D。
其二、日常饮食无法提供充足的维生素D。
由于只有少数天然食物中含有维生素D,例如奶油、蛋黄、动物肝脏等,但宝宝对这些食物的使用量本身就不大,即使还有配方奶提供,但是维生素D补充依然不足。
如果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严重缺乏维生素D或钙摄入量过低时,就容易患上“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这种病是一种婴幼儿常见的营养缺乏症,如果不及时治疗,不补充维生素D,就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例如肋骨串珠、鸡胸、漏斗胸、手足镯、O型或X型腿等症状。这些畸形很多都是不可逆的,一旦形成后将直接影响孩子日后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皮肤光照合成
晒太阳本来是预防维生素D缺乏最直接便捷的方式,但严格说需要讲究天时地利,这不仅要求晒的时间合适(10:00~15:00),还要晒够量(每周晒两次,每次晒5-30分钟),而且躲在屋里隔着玻璃晒不行,隔着衣服,涂着防晒霜也会影响维生素D合成。
再说宝宝皮肤娇嫩,6个月以下的宝宝绝对是不允许直接抱到太阳下照射的,
否则会造成宝宝皮肤受损,所以不推荐晒太阳作为孩子补充维生素D的方式。但是鼓励、提倡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爸妈们带孩子到户外进行适当锻炼,并做好相应的防晒措施。
食物中摄取维生素D
有人说宝宝喝母乳或配方奶粉就不需要补充维生素D了,实际上,这并不绝对。首先母乳虽然含钙量足够,但是维生素D极少,所以一般婴幼儿至少应在出生2周内开始补充维生素D,早产儿则需要在第三天就开始补充。
虽然配方奶粉有按标准强化维生素D,但是1岁后,随着孩子的奶量降低,就需要额外补充维生素D了。
还有这些食物,例如海鱼、蛋黄、牛奶、肝脏,香菇、木耳等,维生素D 含量也很丰富,推荐每天吃点,健康又美味。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0~64岁每天的维生素D摄入量是400 IU,天然食物中虽然维生素D含量可观,但是相比于每天要摄入标准量,还是差很多,毕竟一个蛋黄中也只有25IU(国际单位)。所以,就需要额外通过一些维生素D补剂来补充。
口服维生素 D 补充剂
健康的足月宝宝从出生起,每天需要 400 单位(相当于 10 微克)的维生素 D。
现在市面上常见维生素D补充剂最低剂量就是400 IU,只要不超过摄入上限均可直接补充,这是最方便有效且简单安全的补充途径。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要特别注意维生素D的补充单位。因为有些维生素D补剂产品会以“微克”(μg)为单位,家长可以按照:1个微克=40个国际单位,这样来换算清楚,再给宝宝补充,避免造成宝宝摄入的维生素D量错误。
另外,还需提醒家长们的是,现在有很多复合型营养品,里面可能都含有维生素D,如果给宝宝吃了额外的补剂,在计算维生素D补量时,需要先减去宝宝从其他食物或产品中已经获得的维生素D含量,再补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