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这个节日的源头是周朝(甚至以前)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过中秋,不是简单吃块月饼,全家看场晚会,外出郊游两天,这么简单的事。理解了它的寓意,就等于温习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精髓。意义大了去了!
1、“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中秋节粥饮食。”这个节日的源头是周朝(甚至以前)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
农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称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为“孟、仲、季”三部分,故秋季的第二个月名为“仲秋”。
2、到魏晋时,朝廷是把“中秋”当一个重要日子过的,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魏晋乐府《子夜四十歌》中,《秋有月》描写道:“ 仰头望明月,寄情千里光”。说明在朝廷的带动下,士大夫也过这个节日。
3、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传说唐玄宗梦游月宫,得到了霓裳羽衣曲,民间才开始盛行过中秋节的习俗。
4、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
而且“弦重鼎沸,近内延居民,深夜逢闻笙芋之声,宛如云外。间里儿童,连宵婚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宋朝真是一个文化大国,“端午节”也是从那时开始盛行的。
5、明清时代,中秋节已经与元旦(春节)齐名了,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6、2006年,被列入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2008年后,中国的中秋节也有了三天的法定节假日。
1、嫦娥奔月,玉兔捣药:
那个一气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一天后羿到昆仑山巧遇王母娘娘,得到得一包长生药。他舍不得自己一个人成仙,把药交给嫦娥珍藏,等待时机两个人一起服下。
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等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蓬蒙手持宝剑威逼嫦娥交出长生药。嫦娥知道敌不过蓬蒙,只好拿出药一口吞了下去,身子立时向天上飞去。
她舍不得走远,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嫦娥在月宫里收养了一只玉兔,教给它采练各种丹药,可能是为后羿准备的。
后羿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这时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就在屋外摆上香案和鲜果,遥祭月宫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2、吴刚伐桂
汉朝西河人吴刚,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命令吴刚砍伐它,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
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
3、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元代,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得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
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起义成功了,大明建立,朱元璋传下口谕,中秋节这天,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张九龄
3、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4、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唐·孟浩然
5、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白居易
6、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7、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唐·刘禹锡
8、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宋·文天祥
9、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宋·辛弃疾
10、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
意境高远深邃、色彩悲凉沧桑,唱响的是人生豪迈!千古咏月第一人,还是苏轼。
看看,一个中秋节,凝结着这么多的文化历史元素,这还是简约介绍的几个片段。
【相关文章】
★ 外围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