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自由是什么意思(怎样才算财务自由)
财务自由一词经常被提及,字面意思也非常简单,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背后的真正含义,怎样才算财务自由。下面详细介绍下财务自由是什么意思,供大家参考,看看你离财务自由还有多远。
大概在十五年前,小林我第一次接触到“财务自由”这个词汇。在理财书上,初看“财务自由”这几个字,还觉拗口,因为它不是本土词汇,而是英文Financial freedom的直译。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晦涩的词汇在近些年非常受欢迎,很快在普罗大众的心底扎下了根。
原因无他,百度的解释已经戳中了人心。
财务自由是指人无需为生活开销而努力为钱工作的状态。简单地说,一个人的资产产生的被动收入必须至少要等于或超过他的日常开支,如果进入这种状态,并且此状态能长期持续下去,不再为钱工作,而是真正为兴趣工作,就可以称之为财务自由。
正因实现财务自由后,个人能脱离"劳作的苦海”,能够“真正为兴趣工作”,于是有人在网上问道:“生活在一线城市,多少钱才算财务自由?”
当然,每个人日常开销不同,消费欲望也不同,最终给出的答案也难以统一。不过,胡润的报告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参考。
胡润在2018年的《中国千万富豪品牌倾向报告》中提到了财务自由的门栏。(高净值人群观点)
一线城市:1.3亿
二线城市:8000万
三线城市:6000万
若按高净值人群的标准,小林相信绝大部人都难以达到,因为有钱人真的不多。
《2018胡润财富报告》显示,超过600万资产的家庭数量才387万,超过1000万资产为161万,资产突破1亿不过11万。
在一线城市,能有600万以上资产的家庭,北京是69.6万户,上海是59.4万户,香港是54.6万户,深圳和广州才16万户左右,而这排名前五的城市已经占据了全国55.86%的份额。
现在,我们将标准下调至600万,各位觉得可以实现财务自由的目标了吗?
1、端正心态
我从那些财务自由的人身上学到的是他们的心态和他们与金钱的关系。
互联网上个人理财博客的数量在几千到几万之间,毕竟金钱是人们最感兴趣的三个话题之一,仅次于性和减肥。
我喜欢Brad和Ted Klontz关于金钱的解释。他们称之为财务心理学。
财务心理学背后的观点是,仅靠财务建议不足以改变自己的财务行为,不然就不会有这么多人债台高筑、婚姻不幸了。
Brad和Ted Klontz在他们的《Mind Over Money》一书中谈到,正是金钱本身导致我们对金钱产生不健康的认知和心理,从而阻碍了我们获得财务自由。
金融闪点是与金钱有关的重要经历或影响,比如说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家庭会传递关于金钱的信息——无论有意或无意。我们对金钱的印象也受到经济事件和文化的影响。
这些金融闪点塑造了我们对金钱的假设和信念,金钱的意义和运作方式,成为我们的金钱认知——我们头脑中关于金钱的低语。
结果是,我们中的一些人会患上金钱认知障碍,或对金钱有了不健康的认知。而财务自由的人能够识别出他们的金融闪点和金钱认知,并解决他们存在金钱认知障碍问题。
简而言之,关键步骤是首先要意识到你的理念存在认知偏差,然后重塑认知,获得改变。
2、努力工作
我研究成功人士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取得成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
除了学习金融、投资和储蓄的基本知识,我还探索了如何开源的问题,这些收入来源超出了我朝九晚五工作的收入。
为了获得多重收入来源,我必须给人们提供价值,让他们愿意心甘情愿地拿出他们辛苦赚来的钱来支付我的产品和服务。
要做到这一点,我需要研究和了解我所服务的人,与他们交谈和接触,与有影响力的人建立关系,确保我所做的一切都是高质量的,并不断思考我还能如何为目标受众服务,等等。
换句话说,我需要做很多很多的工作。
对于我们这些愿意努力工作的人来说,好消息是,即使你没有什么天赋,你取得的成就仍然远远超过那些有天赋但懒惰的人。
3、尽管不得不做出权衡,但你还有选择的权利
有些人说你可以拥有你生活中想要的一切。还有人说你不可能拥有生活中想要的一切。
为了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我从富足和选择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匮乏和受害者的角度出发——是生活“发生”在我身上,而不是我“创造”了想要的生活——视角问题。
我选择采用富足的心态。为了开始培养这样的心态,我用心记下了感恩日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