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夏朝时期,昆吾氏后裔被封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徙,但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地,国都温,他的后世于是便以国名为姓,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苏姓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姓氏,主要源自于己姓和少数民族的改姓。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他是黄帝的六世长孙昆吾氏的后代。夏朝时期,昆吾氏后裔被封于有苏(今河南辉县西的苏岭),史称有苏氏,建苏国。
商末苏国灭,族人以苏为姓,开始向四处迁徙,但留在苏岭的苏姓族人归顺了周朝,首领苏忿生入朝做了周武王的司寇,被封于苏地,国都温,他的后世于是便以国名为姓,尊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目前,全国的苏姓总人口数约有六百余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47%。
苏姓人口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河南、福建、山东五省区,大约占了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河北、四川、台湾、安徽、江苏、湖南,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而广东则约占了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
据《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记载,苏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苏姓的历代名人虽然不多,但大都是声名十分显赫之辈,以下列举几位:
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谋略家、外交家。苏秦早年投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纵横之术,后来游说列国,得到燕文公赏识,出使赵国,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苏武,西汉时期杰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在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年),苏武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被匈奴人扣留。
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后又将他迁到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至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才,匈奴人终于被苏武的忠贞不屈所感动,乃将其释放回国。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苏武牧羊"也成为坚贞不屈的象征。
苏绰,南北朝时期西魏名臣,年少即好学,博览群书,尤善算术。他襄助北周太祖宇文泰改革制度,创制计帐、户籍等法,使西魏的国家赋税收入大大增加,因功累迁至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封美阳伯。
苏定方,名烈,字定方,唐朝初年名将,少年时便以骁勇善战及气魄惊人闻名。
早年投奔窦建德、刘黑闼领导的河北义军,屡建战功,直至唐太宗在位时,苏定方才开始为唐朝效力,并随李靖北伐东突厥,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夜袭阴山一役中,苏定方率两百名骑兵先登陷阵,攻破了颉利可汗的牙帐,为击灭东突厥立下大功。
高宗年间,苏定方先后征西突厥、平葱岭、夷百济、伐高句丽, “前后灭三国,皆生擒其主” ,史无前例地将唐朝的版图向西开拓至中亚咸海,国境直抵波斯,向东延伸至朝鲜半岛南部。以功迁左骁卫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封邢国公,位列在唐武庙六十四将和宋武庙七十二将。
苏洵,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擅长于散文,尤其擅长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谥法》三卷,均与《宋史本传》并传于世。
苏轼,字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曾官至礼部尚书。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他的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后世有人曾评价:"苏轼是全才式的艺术巨匠。他的代表作可谓是多的数不胜数,就不多做介绍了。
苏辙,苏洵之子,苏轼之弟,三人皆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为“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