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四书五经”,实际上为“四书”和“五经”的统称,是古代儒家学子研学的著作。其中,“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五经”则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实际上为“四书”和“五经”的统称,是古代儒家学子研学的著作。
其中,“四书”包括《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五经”则为《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这个称谓,起始于宋朝。当时随着“程朱理学”的兴起,儒学已正式升级为正统。
为此,朱熹便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这4本书,编定为“四书”,并分别作了注释。
其中,朱熹对《大学》《中庸》这两本书的章节和句子,做了详尽的分析和注解,因此称之为“章句”,而对《论语》《孟子》的注释,则大多为引用他人的说法,因此称之为“集注”。
相传,“五经”是经孔子编辑或修改过的,本来还有一本《乐经》,合称为“六经”。后来跑出个秦始皇,干了件“焚书坑儒”的事,结果《乐经》也因此散失了。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包括《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后来,因为《春秋》的原文一般都会合编到《左传》里,因此也常将《左传》指代《春秋》。
另外,“五经”中的“礼”,原本指的是《礼经》,而《礼经》又可以分为《周礼》《仪礼》《礼记》。
后来,由于人们习惯性地把《礼经》用来特指《仪礼》,而《礼记》又是专门解释《仪礼》的书,且涉及面却远远超出了《周礼》和《仪礼》,因此便取代了《礼经》,成为“五经”之一。
事实上,关于“五经”是不是经过孔子编辑或修改,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实际上,《周礼》的成书时间,很大可能为两汉之间。
而至于《尚书》,随着清华大学对一批战国竹简(清华简)的不断翻译和披露,进一步证实是后人的伪作。
也就是说,出生于春秋末期的孔子,基本上就没看过《周礼》和《尚书》,更不要说编辑或修改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