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夫”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个级别,到了汉朝大夫的品级及权利更大,汉代官阶有“三公九卿”,作为权利的核心,三公包含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疾病也是人生的一课,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注定要与疾病作斗争。正因于此,产生了以治病救人为业的一群人,这些人不断认识人体,分析药物,终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医学,这群人就是我们被称为医生的人。
我们在医院见到传白大褂的人一般都会称呼“大夫”、“医生”、“主任”等,医生、主任是现代的称谓,大夫则是古代对于中医的称呼,而大夫则又是古代的一种官职。
最早的时候,医生被称为“工”,医术高超的医生被称为“上工”,稍差一点的为“中工”、“下工”。
古有医书记载:“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脉而知之”,可见远古时代认为行医也是一种行业。所谓“一流举子二流医”,医生在三教九流中一直都处于较高的地位。
“大夫”最早出现在商周时期,君王以下有卿、大夫、士三个级别,到了汉朝大夫的品级及权利更大,汉代官阶有“三公九卿”,作为权利的核心,三公包含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负责监察百官。
这个时候医生有疾医,疮疡医,针医等称谓,用以区别医生的不同分工。
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雒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
带下医就是妇科医生,耳目痹医就是耳鼻喉科医生,小儿医就是儿科医生。这也说明了中医理论的一以贯之,中医不应当分科,分科反而不利于中医的发展。
到了宋王朝,经济发达,重视文学教育,对医学自然也不例外,由官方校订了许多医书,并出资刊印,以供时人学习。并且政府遴选了许多方剂,作为官方的《方剂学》出版,这就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
宋徽宗政和年间,宋徽宗改订官阶,专门负责皇家健康的“太医院”也重新订正官阶,医官开始别置大夫以下官阶。翰林医官院的医官就分为七级,官职有二十二种之多。
其中有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成全大夫、保安大夫等。从那时起人们就把中医统称为“大夫”,这就是“大夫”的由来。因为“大夫”都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一般坐堂的医生被称为大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