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黄米饭是比较上档次的饭,在农村可以用来招待贵客。黍还有黍酒的意思,不然就不能“把酒话桑麻”了。黍是中国最早用来酿酒的粮食。旧时北方,每逢过年,稍微殷实之家,都要自己酿一些待客。
电影《光棍》中,男主人公光棍老顾到酒店门口要“量黄米”(找小姐),内蒙和张家口等地的观众会心一笑,其他地区的观众则一头雾水。
黄米就是黍子去壳以后的果实,在中国种植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到: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可以看出在古代,黄米饭是比较上档次的饭,在农村可以用来招待贵客。黍还有黍酒的意思,不然就不能“把酒话桑麻”了。黍是中国最早用来酿酒的粮食。
旧时北方,每逢过年,稍微殷实之家,都要自己酿一些待客。酿法却很简单,只是用黍米熬成粥,稍加烧酒或酒糟,使其发酵。
据云不加酒亦可发酵,不过稍慢耳。发酵后米与水渐离开,漉出来便是酒,以备供客。
盖因此酒以新者为佳,都是现酿现饮。唐代白居易诗中“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是新酿的黍酒。
而杜甫就比较惨,他的诗《客至》中就写到“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贵客来临,贫穷的杜甫买不起新酿的黍子酒,只能用些旧酒招待了。
黍酒度数较低,《水浒传》中,武松景阳冈一次饮酒十八碗,喝的应该就是这个酒,因为烧酒度数太高,一次喝十八碗可能已经酒精中毒,而没有后来的打虎故事了。
黍子还可以制糖,它制成的糖也叫麦芽糖,它也是最早被用来制糖的粮食。古人管它不叫糖,而称之为“饴”,比如成语“甘之如饴”。
麦芽糖还可以制作糖瓜,过去年关腊月二十三,家家都用它祭灶王,既有在他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禀报时,请他多多美言之意,又有以糖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之心。
北京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在以前的北方农村,黍子除了吃,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用来做笤帚。
这种笤帚可以用来扫炕,还可扫碾子上的粮食,还是治疗孩子调皮犟嘴的良药,只要把熊孩子按在大腿上,一手搂背,一手用笤帚疙瘩敲击臀部,三顿之内,药到病除。
认识这种笤帚的人,估计都三十五往上了。
以前农村的小户人家,因为土地有限,多用来种植高粱等必需品,便不容易有黍子秸秆做笤帚。可是当时又没有卖的,他们怎么获取笤帚呢?
一般要靠大地主家赠送,以前的大地主则多种植黍子,一是用黍子造糖、造酒,而产生的渣滓还可以用来喂猪,猪粪又可以肥田,所以成为地主家种植的重要品种。
黍子成熟,收割运到场,用铡刀铡为两截,下半截无用,只作燃料,上半截带穗,晒干用碌碡轧过,粒即离穗。
乡间的风俗,黍子运到场先不铡,便到村中喊几声,说某家的黍子要铡了,有愿绺笤帚的快些去,于是都来把铡好之黍子,自己搬开绺顺,折断的太嫩的不能用都剔出,把能用的绺顺出来,所以名曰绺笤帚。
绺好之后,不能再轧(倘一轧则秸秆尽碎不能用矣),都由绺者自己把粒搓掉,或摔亦可,以去净粒而穗不伤为要。把粒去尽后,还要请主人过目,才能带走。
这样总会损失一些黍子,然而种黍子的地主家都要这样做。偶尔有吝啬者人不许人来绺笤帚,或者收黍子不通知村里人的,会被同村人所不齿,甚至在此村中居不长久。
由此可见,小小的黍子秸秆,却蕴藏了在北方农村立足的大智慧,乡里乡亲,如果太过吝啬,是吃不开的。
【相关文章】